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资源 > 内容页

今年福建高招结束 大数据告诉您冷热专业如何洗牌

厦门清北录取人数 全省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至少有


【资料图】

58名高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这58名学生分别来自

双十中学  22名

(不包括1名今年参加竞赛被清华预录取学生)

厦门一中  21名

厦门外国语学校  8名

英才学校  5名

科技中学  1名

同安一中  1名(新疆班)

从目前看,这个数字还是位居全省第一,如果以厦门人口占比看,成绩更是突出。

医学类专业热度攀升

多校录取分对应排位较去年上升不少

公费师范生录取线走高

一些高分考生宁愿放弃985、211高校,也要选择这类日后“包分配”专业

工科类专业投档线升高

工科类院校投档分数线继续“水涨船高”,哈工大成最大赢家

录取率有所下降

总录取率约89.66%,去年为92.61%

多校“学前教育”要补录

提前批征求志愿中,多校“学前教育”需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

土木建筑类热度走低

该类专业出现在福大、华大补录计划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简称“高招”)日前结束,从考生选择看,一个突出特点是:稳字当头,不少人把就业挂在心头。

我们利用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数据,为您解读闽高招变化。

要说明的是,由于省教育考试院只公布普通类本科院校常规志愿最低投档分,并没有公布最低投档分对应的位次,文中的位次是根据省里的一分一排名。举个例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博连读)的投档分681分(高考总分是750分),681分总共有23人,从213名到235名,但是,没有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681分是对应哪一个位次,所以,统一以681分的最低位次来算。

【变化】

今年大学更难考?

日前,省教育考试院对外发布消息, 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全省共20.8万名考生被高校录取。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此前官方公布的“今年高考生人数23.2万”进行计算,得出今年福建省高招总录取率约为89.66%。

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招录取率有所下降,去年是92.61%,这应该是和考生数增加有关,今年考生数比去年多了1.4万人。

不过,除此之外,省教育考试院没有公布其他数据。

应该说,在高考数据上,福建省公布的数据越来越矜持,以前每个批次录取完毕,还会通报一次,可以大致算出985、211高校的录取率,以及本科录取率,但现在这些数据都没有对外公布。

本报教育类公众号“厦门招考”整理出普通类本科最难考的前百名高校。毫无悬念,清华北大高居榜首。

那么,今年福建考生要考上清华北大,需要多少分?

根据北京大学福建招生组发布的消息:今年北大在福建本科批次物理类分数线为691分(全省位次66名,下同),连续十四年蝉联全国高校首位,历史类分数线为667分(40名)。北京大学医学部分数线为677分(选考化学,339名)和673分(不限选考科目,医学英语专业,461名)。

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清华大学在福建本科批次物理类分数线为690分(选考化学,79名),清华大学在福建本科批次历史类分数线为672分(前20名)。

专业走向怎么样? 

医学类热度大大攀升

今年福建高招,医学类就是妥妥的“学霸范”。

今年福建省普通类本科批物理组中,紧随清华、北大之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博连读),投档分681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是235名,去年是309名。

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也从去年500名以外的录取排位上升到500名以内。

据统计,2023年在全省物理组3000名以内录取的医学类相关院校(专业组)共计11个,而2022年是6个,其中:天津医科大学“506专业组”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是4307名,今年是2765名;首都医科大学“500专业组”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是4859名,今年是3881名;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 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是6289名,今年是5561名。

工科类专业投档线升高

今年工科类院校投档分数线继续“水涨船高”,在福建,哈工大成最大赢家:

哈工大(校本部)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从去年的1685名上升到今年的974名;哈工大(深圳)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从去年的1482名上升到今年的1171名;哈工大(威海)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从去年的4655名上升到今年的3010名。

除了哈工大,西北工业大学今年一样受到高分学子的追捧,“999不限专业组”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是3225名,今年是2532名。

土木建筑类热度下降

这两年,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热度明显下降。

此间媒体报道,东南大学“建筑类”专业在浙江省录取排位下滑2000个位次,在山东省录取排位下滑873个位次。不过,东南大学“999专业组”包含“建筑学类”,今年在福建省录取排位还略有提升,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是2137名,今年是1802名。

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23年普通类本科批物理科目组第一次征求志愿”,福州大学和华侨大学这类重点院校也出现在征求志愿里,显示在常规志愿录取中,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其中: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华侨大学“土木工程”都在征求志愿之列,其中福州大学土木工程补录5人,华侨大学土木工程补录8人。

多校“学前教育”要补录

师范类安排在提前批招生,今年提前批征求志愿中,多校的“学前教育”需要通过征求志愿来完成招生计划。

在历史组中,集美大学的“学前教育”(面向全省)补录计划是43个,面向厦门市6个;物理组中,福建最老牌的师范院校——福建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补录计划有19个,集美大学“学前教育”补录计划有23个,此外,泉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等的“学前教育”均有补录。

有人分析说,幼儿人数减少,使得学前教育风光不再。

今年,财经、外语、传媒类院校录取位次走低,例如,物理组中,中央财经大学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3822名,今年4662名;上海财经大学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3225名,今年3710名。

今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去年6504名,今年8477名。

而历史组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去年投档分604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014名,今年投档分599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719名;中国传媒大学去年投档分601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719名,今年投档分599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179名。

当然,由于高校是采用专业组录取,所以,看不出今年新闻专业是否真的冷了。

【趋势】

学校专业孰优先? 

“专业优先”占上风 有人为了专业放弃清北

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和之前学校公布的清北上线率有差距,这是因为有的厦门学生分数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但最终选择放弃,宁可就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这样他们能选择就读心仪的专业,选择余地更大。

这也是今年的特点,高分段考生“重学校、轻专业”的铁律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高分段的考生也开始注重专业,“专业优先”占了上风,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宁可浪费考分,错过某些知名高校,也不愿意压线录取。

专业优先的背后,其实是就业优先。

公费师范生和“定向培养” 录取线走高

有人为了专业放弃清华北大,也有人为了日后“包分配”放弃985和211高校。今年公费师范生和“定向培养”录取线走高,一些高分考生宁愿放弃985、211高校,也要选择这类日后“包分配”专业。

按照目前的政策,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是有编有岗。在提前批,集美大学历史组最高分——公费师范生(面向厦门),今年上涨18分,物理组——公费师范生(面向龙岩)上涨34分。

与此同时,“定向培养”也受到欢迎。所谓“定向培养”一般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去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招生,是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和工作环境较艰苦的基层行业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到这些地区或行业工作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招生时面向具有特定区域户籍的考生。定向培养一般包括基层卫生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基层林技人员、粮油储检人员、小学全科师资和中学师资等类型的定向培养招生。

今年高招,提前批中,以厦门医学院为例,2023年在省内本科提前批招生物理组最高565分,最低514分。其中,临床医学漳州定向生对比去年上涨了33分。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定向漳州对比去年上涨了44分。当然,也有医学类的定向计划需要补录。

本科批,福建农林大学“定向专业,福清市”(999农学专业)录取1人,投档分611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8691名。而去年这个定向地区分数是580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4555名。

611分是个什么概念?兰州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投档分也是611分。

今年福建农林大学“定向专业,漳浦县”(506农学、植物保护专业)共招收2人,最低投档分601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11161名。而去年这个定向地区分数是548分,录取分对应最低位次2.7万名。601分是个什么概念?河海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投档分也是601分。

当然,以上引用分析或许只能呈现一个局部,但是,应该可以看出:一些来自县城的尖子生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更加趋向务实——考上就意味着毕业后“有岗有编”,这份吸引力可能超过了985和211高校。

【佘峥说事】

“张雪峰效应”显现了吗?

今年高招录取时,一直有人问:“张雪峰效应”显现了吗?

张雪峰原本是坐拥千万粉丝的“考研名师”,这几年开辟高考志愿指导疆土。今年高考,他在直播间直言不讳地列举一些不建议报考专业,包括新闻类、土木建筑类、语言类、财经类等。其中,张雪峰在直播中说“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引起高校新闻学教授不满,也引发经久不息的讨论。

他的一句话打动了很多家长,“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张雪峰拥有一批拥趸,将他认作“指明路灯”。

从小学到大学的家长群里,一些家长对张雪峰所说的每个字,照单全收。在厦门的一个以小学生家长为主的群里,一位妈妈现在为五年级的儿子定下目标是:以后考个能“包分配”的专业。

那么,今年福建高考,“张雪峰效应”显现了吗?

实事求是地说,从录取结果看,“张雪峰效应”依稀可见,当然,主要还是大环境影响。有人说,但凡家长稍懂一点,也不至于奉张雪峰为神明。

“张雪峰式”的志愿填报方式,错在哪里?

首先,填报志愿其实是听从自己内心的一个机会,盲目地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并不可取。有指导学生志愿的老师说,家长经常这样咨询:我的孩子多少分,多少位次,你说他要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以后好找工作?每当接受这种跳过孩子个性、意愿的咨询,他就要抓狂:你的孩子到哪里去了!你有问他想做什么吗?

更重要的是,某种角度看,“张雪峰式”志愿填报方式,归根到底,用一把功利的尺子,把不同专业都分成了“有用”与“无用”,而所谓“有用”就是“饭碗”。

有人说,这有什么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他们要先解决吃饭问题,理想能当饭吃吗?

这似乎也没错,但问题是,在变化莫测的时代,冷门和热门都是相对的,都是基于目前的现实,很可能还没有等到毕业,就时过境迁,你能否具备自我调适应变的能力、不断学习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雪峰本人正好诠释了这点:大学里读什么专业,对人生未必具有决定性——他本人大学所学专业是给排水。

或许,“张雪峰式”志愿填报方式也无所谓对错——有人觉得,从事职业恰好是自己热爱的,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但是,有的人则认为,从事的职业和自己的热爱是可以割裂的,所有的选择都取决于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