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台商一起来融入大湾区”主题活动在东莞开幕。此前一天,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
【资料图】
巧合的是,再往前推一天,是东莞撤县设市38周年,这好似是国务院给东莞送上的生日“大礼包”。
意义非同凡响——
首先在于文件的规格高、位阶高,以国务院名义批复一个地市对台合作方案,并不多见,也凸显了东莞在两岸交流合作大局中的突出地位。
放眼整个大湾区,前不久,国务院刚发布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规划,大湾区迎来第四个国家级重大合作发展平台,东莞的定位虽然面向对台合作,但兼具港澳合作特色,将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一道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关键点位,以相互呼应之势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从广东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目前我省层级最高的国家级两岸合作平台,对于广东对台工作而言,补齐了一块重要拼图。
问题随之而来,这个平台为何花落东莞?有什么特别之处?将给广东带来什么?
为什么是东莞?
其实,国家将“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这一重任交付东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东莞是大陆台胞台企发展最早、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也是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全国首创“三来一补”模式,台商即是主力军之一,在当时曾迎来台商投资办厂的热潮。
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东莞累计批准的台资企业超过1万家,约占全国1/10。
经过40多年发展,东莞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台企:比如曾是世界规模之最的裕元鞋厂、世界500强企业台达电子等等。
时至今日,东莞台企的数量、投资额依然位居全国前列、稳居全省第一:现有超3800家台企,占全市外资比重近三成;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05.9亿美元,约占全省1/3;去年一年,莞台贸易总额达人民币1419.3亿元。
先后有十万台商在东莞投资兴业,也使得东莞台商协会成为会员数量最多的地方台协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台协”之称。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便选择在东莞台协举办台商座谈会。
台商台胞的集聚发展,将东莞这座城市深深烙上了“台味”。
在东莞,既有台商大厦等地标,也有随时可见的台湾美食店,还有基隆路、阿里山路、桃园路等以台湾元素命名的道路。
其中于2000年建成的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学制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台湾“高考”,也可以利用台湾的“高考”成绩申请大陆院校。办学至今,累计就读台籍学生超过1万名,使之成为两岸交流里程碑。在我省首家三甲级台资医院——台心医院,台胞可以便捷享受台湾健保服务。
正是基于这些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独特优势,对于争创国家级对台合作平台,东莞谋划已久。
根据公开报道,去年8月,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请示得到省委、省政府认可,报送国务院,9月中旬得到中央台办全力支持。
方案有哪些特色?
若放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之中,“东莞方案”是怎样一个存在?
盘点一下,根据公开报道,目前规格、级别最高的地方对台交流合作平台是福建正在探索建设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相关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
这个平台着眼于福建全省,以省域范围全域推进对台合作交流,覆盖领域广,层次内涵均比较丰富。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务院名义批准或批复的国家级两岸合作平台有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
事实上,东莞所在的广东、厦门和平潭所在的福建、昆山所在的江苏,历来是台商台胞在大陆发展的三大重点片区,对台合作交流也一直走在前列。
但细看各自文件的谋划定位,几个平台之间也有一些关键区别。
比如平潭,在对台合作上具有先天的地利之便,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也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平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平潭有四个定位: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区、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先导区,突出的是对台综合试验。
在国务院最新批准的总体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中,平潭被明确全岛为海关监管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因此具有海关监管特殊区和自贸区的鲜明特征属性。
再看昆山,是长三角台企最密集的地域。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昆山试验区有3个定位:促进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重心比较明确,主要在于两岸产业合作。
回看国务院对“东莞方案”的批复,也提出了“四个新”的定位,即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比对厦门、平潭与昆山,可以发现,“东莞方案”的鲜明字眼是“创新”,赋予的“四个新”定位,既在两岸合作内涵上比较丰富,涵盖科创、产业、社会人文等领域;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产业、科技与协同港澳的特色。
这恰与东莞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在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支持东莞的专项文件中,赋予东莞的正是“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使命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以地市作为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的实施范围,也具有一定特殊性。与之相对的是,福建是省域,厦门是副省级城市,平潭是综合功能区,昆山则是县级市,分别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上探索深化对台合作。
将带来哪些化学反应?
在“东莞方案”“四个新”定位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具有很大想象空间。
这正是东莞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在内地与港澳合作、两岸合作两个领域中,东莞均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东莞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制造业重镇,与深圳同为珠江东岸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对港合作有基础有优势有平台,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便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另一方面,东莞又是全国对台工作的重点城市,台企高度集中发展,广泛汇集台商台胞台青群体。
合适的土壤,为粤港澳台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将带来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实在改革开放早期,很多台商本身即通过香港投资广东,并将香港作为两岸贸易的桥梁。如今很多台企依然选择赴香港上市,充分证明了粤港澳台具有强化合作的内生动力。
试想一下,港澳作为高度自由经济体所拥有的贸易、金融优势,广东拥有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配套齐全的优势,台湾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和现代特色农业等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优势一旦找到聚合点,不仅有利于互补叠加,还有望实现“倍增效应”。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台湾半导体产业发达先进,拥有鸿海精密、台积电、联发科等行业巨头;而东莞所在的大湾区,拥有大陆最好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仅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综合配套率、自我配套率均超90%。两者“强强联合”,实现高度融合,将促进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长远来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借助国家支持政策的加持,台港澳三地在东莞的深度交流交融势必再上新台阶,广大台胞在东莞更能感受到“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东莞的使命更显重大。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张莹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